地址: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教学园区

综合部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部位管理 > 综合部 >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4-04-16 15:2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1版)
【专业名称】电子技术应用
【专业代码】710103
【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
【招生对象】普通初中毕业生
【基本学制】全日制三年
【升学面向】
衔接河北省电子电工类职教高考和单招考试
可选择专业: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等
【就业面向】
初始岗位(群):一线电子相关操作人员、电器维修等
迁移岗位(群):电子产品开发、技术支持、设备维护、产品销售等
发展岗位(群):技术管理、电气工程师等
 
 
 
 
 
 
 
  言
 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 号)和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为指导。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结合河北省、**市、**县“十四五”规划和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规模,该专业为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该专业是省教育厅确认的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大类,连续多年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000人左右,现有在校学生2493人,且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将加强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专业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专业为本区域产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专业培养与职业目标
1.培养目标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衔接高职院校和大学本科,通过对口单招和职教高考的路径进行深造学习,使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电路分析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向生产制造企业、商业与技术服务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产品生产与制造、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等岗位工作的一线生产、技术及管理服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并且具有较快适应第一线工作岗位的能力。
2.人才素质
2.1 专业素质
(1) 具有对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测量、选用的能力;
(2) 具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及工具的使用能力;
(3) 具有电子装配、焊接、调试、制作的能力;
(4) 具备分析、调试、维修、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
2.2 基本素质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自觉遵守行业法规和职业规范;
(3) 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合作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4) 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2.3 方法素质
(1) 具备熟练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2) 具有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二、本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电子技术应用 专业类 电子信息类 代码 710103
面向的职业岗位 1、电子维修员;2、电子工程师;3、维修电工;4、电子装调工;5、表面组装操作工
上年参加的职业技能等级或执业资格认证 2019年,
   电工证
2020年,
  电工证
2021年,
 电工证
2022年,电子装接工证 2023年,电子装接工证
参加人数 45 43 57 54 106
通过率 100% 100% 100% 100% 100%
申报专业连续举办年数 申  报  专  业  在  校  学  生  数
总数 一年级学生 二年级学生 三年级学生
14 474 240 166 68
近三年累计
毕业生总数
当年毕业生 上年毕业生 前年毕业生
人数 就业/对
口就业率
对口
升学率
人数 就业/对
口就业率
对口
升学率
人数 就业/对
口就业率
对口
升学率
260 103 95% 83 93% 74 94%
申报专业近三年社会培训情况
当年培训人数   248 上年培训人数   232 前年培训人数 274
本专业教师数
(人)
 
学历(人) 职称(人) 专业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人) 师生比
研究生 本科 高级 中级 初级 高级 中级
19 1 18 7 7 4 7 7 1:25
本专业带头人 姓名 学历 教师职称 专业职称 职业资格证 所学专业
****** 本科 高级讲师   高级技师 物理教育
           
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数 14 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 74%
本专业实训面积总数 本专业
设备总值
本专业
藏书数量
本专业
期刊种类
本专业
教室
本专业
实训室
0.221万M2 720万元 2100册 31种 间数 9 间数 11
座位数
 
510 工位数 480
本专业实验自开率 100% 本专业校内实训开出率 100%
本专业具有的优质教学资源  
1、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给办学提供比较充裕的资金支持,给毕业生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校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家电公司在学校校外基地进行实训实习,另外我校在北京、天津等地与福田戴姆勒、廊坊莱尼线束系统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满足电子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要求。
2、学校有优秀的电子专业教师,现有电子专业教师1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4人,副高教师7人,讲师7人,助理讲师4人,负责电子专业9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
3、学校拥有高标准的教学设施设备,现有PLC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电子装配实训室、电子电工实训室、电子电工设备检测室等实训室满足学生的日常实习实训要求,另外,现有电子电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模拟校外企业实习要求,校内外的实训设施为学校电子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本专业参加省级以上技能或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情况 ***:2015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5年在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及团体三等奖;2016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2016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的学生获得团体二等奖)。
***:2015年在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2016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的学生获得团体二等奖)。
***:2015年在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及优秀指导教师;2016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2017年获得工信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优秀考评员”称号。
***:2016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的学生获得一等奖)。
***:2015年在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2016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2014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的学生获得三等奖)
本专业适应区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或特种行业发展情况和前景 各区县工业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我县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众多,急需各种技术工人,特别是电子电工类要求更加迫切。我校培养的毕业都能顺利就业,个人发展空间大,能体现自身价值。已经有许多毕业生成为企业骨干,并走向领导岗位。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高,学生对企业给予报酬和待遇也非常满意。
近三年本专业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目标
    我校将专业办学目标提升为“为社会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的综合型技能人才”,一手抓专业技能训练,一手抓职业素质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成为既有文凭又有水平、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既有专业特长又有鲜明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以促进发展为己任,不断办出专业特色
    多年来,我们积极进行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专业的地方特色,满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
开展各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各项比赛均取得优秀的成绩;专业资源对本区域其它学校开放,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以开放办学为手段,不断拓展专业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我们立足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上挂横联下辐射”办学之路,形成了长短交叉、联办与自办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的灵活办学模式。
四、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提高,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尽一切可能为教师进修创设宽松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多名教师参加省“四新”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国家级培训、出国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创新思维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科研培训、下企业顶岗实践等。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承接了省、市级科研课题,帮助教师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五、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能
    能根据国家和省指导性教学计划以及调研成果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能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适时滚动修订;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时的比例,并有效实施;我校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专业课的开设上,我们不仅开设本专业的必修课,还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近年来,我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已开发校本教材2本,学生在省、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
专业形
成的主
要特色
和优势
提高质量的主要经验:
1、引企入校,学校引进宏达家电维修,为学生提供实习,达到共赢发展。
2、改革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制度。顶岗实习专业对口,工作学习内容安排科学合理。
3、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与职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
5、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提高质量的主要成效:
1.签订了多项校企实习协议书,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健全,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满意度高。
2.毕业生就业率10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90.9%,毕业生劳动合同签订比例达87.3%;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起薪高,就业满意度较高。
3. 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达95%,用人单位对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96%以上。
今后三
年加强
专业建
设的规
划措施
1.进一步加强专业调研,密切与县内外电子应用技术行业的联系,提高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吻合度。
2.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实习管理,完善顶岗实习措施。
3.不断充实学校的实习设备,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本专业教学安排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20 20 20 20 20 20
公共基
础课程
占总学时比例
51.2%
职业生涯指导 40   40          
法律基础 40     40        
经济与政治 40       40      
就业指导 40         40    
体育与安全 160   40 40 40 40    
礼仪规范教程 12   12          
音乐 80   20 20 20 20    
美术 40   20 20        
心理健康 40   10 10 10 10    
历史 40   20 20        
计算机 80   20 20 20 20    
语文 420   80 80 60 60 60 80
数学 420   80 80 60 60 60 80
英语 420   80 80 60 60 60 80
小计 1832   382 410 310 310 180 240
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比例
48.8%
核心课程
占总学时比例
37%
电子技术基础 360   80 80 80 80 80 40
电工基础 340   60 60 60 60 60 40
电子技能与实训 240     50 50 60 60 20
电力拖动 100       20 20 40 20
电工技能与实训 160   20 20 20 20 30 30
电气测量 70   20 20     20 10
                 
小计 1270   190 210 280 280 240 110
特色课程
10.9%
DXP2004电路板设计 60       30 30    
                 
顶岗实习 240              
小计 300              
合计 3402   572 620 610 610 420 350
 
 
四、人才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遵循中等职业教育规律,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行业),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区域电子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企业,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联系职业技能岗位的需要,构建“项目+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引进和培养较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建设一支业务精干、道德高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2、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紧跟河北地区机电设备安装与制造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适时调整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形成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企业技术升级、行业发展同步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2)校企合作机制
 采取灵活多样合作方式,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过程共管为手段,实现专业建设责权利共分担。通过三年建设,专业建设形成“互利共惠”的“校企一体化”合作机制。
(3)人才培养模式
 走“工学交替,能力渐进”的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进企业资金或直接引进生产线,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车间,逐步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课程体系建设
 立足**地区机械制造装配业,依托校企深度合作企业,由学校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对职业岗位需求的调研,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拆析、重组教学内容,确定机械设备加工生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融合职业标准转换成专业的学习能力要求,据此构建以典型产品生产过程、生产案例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5)教学团队建设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心,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到2022年,打造一支以3名专业带头人、4名教学名师为核心,以24名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形成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
(6)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采取整合新购相结合,把原来单个实训室组合建成2个基地、2个实训中心,以满足本专业600名在校生的生产性实训。增建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工学交替及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全面推进。
(7)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大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利用校园网和职教新干线建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形成完善的专业教学和职业标准、开发相应的教材、课件、软件等资源,完全对外开放,实现校校、校企共享,满足教师专业教学需求;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初步实现网上答疑及学习者自主学习等需要。
(8)教学管理制度
  继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形成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开放的教学管理体系;稳步推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全面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方式。
(9)社会服务能力
 成立“产学合作中心”,完善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性建设,打造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技术服务与推广基地。充分利用专业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形成立体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每年为社会培训800人左右;以产学合作中心为平台,面向区域相关企业开展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变学生消费型实习为生产型、效益型实习,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0)示范引领作用
 探索现代中职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专业建设方面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对口扶持示范,采取专业建设指导、教师交流、对口培训等多种形式,帮扶同类学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共同发展;资源开放示范,专业建设的主要资源上网,向全省免费开放;改革成果示范,每年举办一次专业教学改革观摩会,发布成果,推广经验,辐射和带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发展。
3、预期效益
(1)全面提升专业的整体水平,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到2022年,本专业将形成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建成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服务、校办企业“四位一体”的全省领先的示范性特色专业。
(2)专业教学条件将充分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形成校内基础实验实训、综合实验实训、模拟仿真实训和现场实践实习逐层次提高的实践教学环境。除完成学校自身实践教学任务外,还可接收周边学校年均500人次以上的实训教学任务;承担师资培训100人次以上;承担社会、行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
(3)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优化。专业将更紧密地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明显增强。学生拥有中级双证书率达到100%,年终就业率、对口就业率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5%。
4、主要特色
(1)形成“校企联盟”“专业+公司”的专业建设模式特色。该专业将深化与**天海压力容器有限公司、**盛乾特种钢有限公司2家规模企业的合作,办好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办企业兰江金属结构件加工厂,进行金属结构件的加工生产。申请相关部门挂牌认定职业技能鉴定所,使该专业成为相关工种培训基地和鉴定点,发挥实习实训教学、应用技术推广和生产开发的综合作用。
(2)形成“校内工学交替+校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将构建起“低年级学生以在校内做工为主,高年级学生以在校外做工为主,校内工学交替与校外工学交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改革将全面启动。
 
 
 
 
 
 
 
 
 
 
 
 
五、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1、建设目标
走“工学交替,能力渐进”的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进企业资金或直接引进生产线,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车间,逐步构建和完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思路
以河北地区机电设备装配制造业产业正在兴起为背景,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与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资金的支持下,建立校内生产实训车间,使实训与真实产品生产对接、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推行“顶岗实习”制;构建多元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顶岗实习”制;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推行校企文化互容;构建多元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4、建设进度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度安排表
序号 建设内容 进度安排  
责任人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1 “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的“专业+车间”人才培养模式 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机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并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建设方案;校内车间初步实现生产化。 生产性车间产品生产实现企业化运营与管理,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相对接。 技能教学与产品生产相对接、与就业岗位相对接;“专业+车间”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验证。 ***
2 顶岗实习与实施 完善顶岗教学方案设计;完善顶岗实习相关制度建设;顶岗实习率达到90%以上。 顶岗实习率达到95% 顶岗实习率达到98 %以上,顶岗实习技能培训效果检验。 ***
3 订单式培养与实施 完善订单式培养教学方案设计;订单培养比率达到70%以上;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 订单培养比率达到80%以上,完善毕业生跟踪服务体系 订单培养比率达到85%以上 ***
4 校企文化互容 校内车间实习实训企业化管理;安全生产意识、服务企业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培养。 引进企业6S管理模式;建立产品质量监测管理体系; 产品营销公司化运营 ***
5 多元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比赛相结合 采用开放式考核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凸现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专业+企业+行业”的评价体系 ***
5、保障措施
成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领导小组,制订科学的工作计划,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接受领导监管、群众监督、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
 
 
 
 
 
 
 
 
 
 
 
 
 
 
 
 
 
 
 
六、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目标
立足服务河北地区机械制造装配业,依托校企深度合作企业,由学校专业带头人和企业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对合作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调研,按照 “校内工学交替+校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拆析、重组教学内容,确定机械设备加工生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融合职业标准转换成专业的学习能力要求,据此构建以典型产品生产过程、生产案例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建设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作业流程为导向,融入职业标准。通过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维修任务来剖析重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建成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为主体的知识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制定弹性学制培养方案。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打造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网络学校平台,使专业课程适应人才成长。
3、建设内容
确定课程结构,形成专业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打造三门优质核心课程,辐射并引进其它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入职业活动规律组织教学过程;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利于学生长远学习和发展。
4、建设进度 
课程体系建设进度表
 
序号 建设内容 进度安排 项  目
负责人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1 确定课程结构,形成专业课程,构建课程体系 成立课程开发团队、团队培训。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学习领域。 团队培训,确定典型产品载体;完善专业课程方案、教学大纲、技训大纲;搭建课程模块化结构;完成专业课程内容遴选。 在课程中融入职业标准和人文模块;建立教学素材库;形成课程体系。 ***
2 《电子技能与实训》、《电工技能与训练》、《电子基础》、《电工基础》四门优质核心课程 确定课程团队,完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标准,遴选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结构;制定技能训练标准,完善考核标准,完成《电工技能与训练》核心课程建设 完成电子电工基础学科与专业技能的整合核心课程建设 核心课程辐射与引领,效果验证 ***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完成电子技能与实训与电工技能与训练二个“一体化教室”建设,教室多媒体安装覆盖50%;初步建立教学素材库。 完成机电子实训室“一体化教室”建设;教室多媒体安装覆盖100%;完善教学素材库 实现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和生产性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实现信息化 ***
4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教学文件;课程课件率达到30%;视频教学率20% 同类学校课程教学链接;课件率80%;课程视频教学达到60%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链接;网上在线学习 ***
5、保障措施
学校组织由校领导牵头有专业带头人、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团队,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保证计划的实施。